浙江乡间矗起“园林式”村庄引农回迁
发布者:孙琦琰 发布日期:2004-03-24 点击次数:808624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庙山村最近出了件新鲜事:许多早年搬到城里居住的村民纷纷把家搬了回来。笔者怀着好奇心来到了这个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小村庄,刚进村子,眼前就出现一幅“人在花园中,村在绿荫里”的美丽画卷:村道两旁种满了香樟、雪松、广玉兰等名贵树木,一幢幢农民别墅掩映在桃红柳绿之中,家家户户的庭院里也都种上了花草、摆上了盆景,整个村里看不到裸露的土块。
“正是这样的环境吸引我回来。”回迁的“移民”陆永富告诉笔者,村里的绿化比城里还好,而且环境安静、空气好。据了解,该村在环境绿化方面投入的资金已达500多万元,共拥有绿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6%,人均拥有绿地42平方米,被称为“园林式”村庄。
近年来,像庙山村这样舍得在绿化上花大钱的村子在浙江已经越来越普遍,涌现出了像奉化塍头村、余姚小路下村、绍兴新风村等绿色村庄。
在田园风光怡人、水乡特色鲜明的绍兴县柯岩街道新风村,村委主任陈国文告诉笔者,以前村办企业虽让村子脱贫致富,可是污染导致“鱼死了,水黑了,村民有怨言”。从1992年起村里开展绿色家园建设,降低污染,并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农民公园、夕阳红乐园、文化广场和灯光球场等。如今,全村3500米河道全部种上了垂柳、花桃,村内三条主干道两旁种上了香樟和小灌木,光买苗木就花了200多万元。
建设“绿色村庄”还有赖于村民绿化意识的提高和行动的配合。在笔者采访的几个“绿色村庄”里,随处可以看到村民忙于管护绿化的场景。庙山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先说,如果没有村民的理解,不仅村民的个人庭院不会有“绿”,集体的公共绿化也会被破坏。为此,他们通过开展“绿化示范户”评选,对自己栽种和护理庭院的村民给予适当补助,还免费提供村民苗木,使村民的庭院绿化蓬勃兴起。许多村庄都是通过这样的奖励措施掀起“见缝插绿”的热潮。同时为了提高农民的绿化意识,不少村庄还组织农民走出去,前往华西村等地取经,并请来专家开讲座,不断培养村民美化、绿化庭院的积极性。为了确保树木茁壮成长,一些村庄还专门成立了管护队,由专人对全村的绿化树木进行管理养护,苗木的存活率都很高。
农村环境绿化是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浙江省城乡绿化一体化的重点。虽然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园林式村庄”、“绿色生态村”,但数量仍然有限,城镇平原绿化仍然是我省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为此,省林业部门提出要在5年内对10000个行政村结合整治进行配套绿化,并把其中1000个行政村建成“绿色示范村”,以此来推动全省城郊和村庄的绿化。随着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的着力实施,相信浙江大地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展现如诗如画的园林美景。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