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苗农遇“严寒”
发布者:王正印 发布日期:2004-05-27 点击次数:737459
北京申奥成功让苗木业骤然增加了巨大商机。近几年。许多南方苗农纷纷北上,租地建圃育苗,希望能占到地利的优势。他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
日前笔者在北京顺义区采访时,遇到5位来自浙江的花农,他们在 2001 年底来到北京,共同在顺义区租了三百亩地,种植了大量玉兰、碧桃、雪松、马褂木等苗木,他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看好北京的苗木市场,想来这赚钱。然而两年以来,他们非但没有打开市场,还亏损了近百万元,今年开春他们纷纷以很低的价格抛售了苗木。笔者在和他们交谈中发现,他们对北上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没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样看来他们遇到挫折是必然的。
笔者在他们三百亩苗圃里看到一片惨淡的景象;大量的雪松死在地里,“硕果仅存”的一些也是干枝枯叶,失去了实用价值;玉兰、紫叶李的树干也都干干的,只是可怜巴巴地从根部又长出一些小芽;成片的金叶女贞叶子全部落光,干枯的枝条用手一撅啪啪的脆响。种植者透露,来之前,他们对北方的干燥、多风、寒冷的气候条件完全不了解,因此没有对苗木采取任何保护性措施。圃中所有的苗木都是从南方运来后直接种到北京的地里,他们又没有人工营造苗木生长的小气候,特别是他们种雪松时冬季喷水不够,在广阔的田野中一点没作防护,致使很多苗子枯死。一位种植者指着一大片雪松对笔者说: “一千块钱全都给你啦。”他说得很无奈,笔者听得也很心酸。
另外,他们对当地的土壤条件、水质等因素同样不了解。有些植物既怕空气干燥,喜湿润,又怕长期水浸。然而他们在常年干旱的北方砂壤土中,仍然像在南方一样做高畦栽植,加上浇水不够及时,必然要造成损失。
惨痛的教训让他们也伤心不已,他们承认自己不太懂种植技术,根本也没想北京的环境与老家那么不同。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都是打工的,真正懂技术的没来。因此当老家的那一套行不通时,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再有,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和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让他们吃了很多哑巴亏。他们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并不融洽,主要是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交流起来比较有障碍。笔者认真查看了他们地里的苗木,有很多玉兰下部的树皮都被羊啃过,金叶女真上部枝条枯死,下部长出来的新芽也没逃过被羊啃的厄运。但这几位南方种植者说因为语言问题,他们曾多次和当地农民交涉也没有结果。
不但生活中不适应,他们对北方苗木商人做生意的规矩也不了解,很容易受骗上当。苗农卢某告诉笔者:她被一名苗商以拉下一车苗时再结算上一车苗款的做法,一下被骗去两万多元。
编后
根据市场需求到外地建苗圃种苗木,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在跨地建苗圃前准备什么,该怎么准备,能想到这些的人恐怕还不多。
跨地建苗圃不能盲目,要提前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风土人情,根据当地情况做好相应准备,人工营造适合苗木生长的小气候。最好带上生产技术过硬的人员,可以随时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选择当地诚实可信的苗农合作,以免上当受骗。应该说,准备越充分越能减少投资风险,单有热情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
--来源:【中国花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