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交流看我国花卉产业的问题
发布者:杨波 发布日期:2004-11-10 点击次数:750814
在花协工作这几年,有很多机会接触国外同行,尤其是目前中国花卉出口量和出口额最多的日本。仅今年,笔者就接待了5批日本官方组织的花卉考察团,在交流过程中,笔者深感,我国的花卉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
新品开发及其保护
中国有着很多很好的天然资源,但很少有专业机构从事新品种研发。国外同行却能在云南的深山老林中一呆就是几天,恨不得把那些野生资源全带回家。目前国外的菊花、郁金香等品种,几乎全有中国血统,却都享有国外专利。国人欲繁殖,必须支付一笔高昂的专利费,实在令人深思。
据悉,日本高知县一花卉种植者花了15年时间培育出百合科嘉兰属新品种‘火炎花’,投入的时间、物力、财力相当大,但新品种产生的效益同样巨大,因为日本政府对新品种的保护执法严格。虽然,我国已经有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得到企业的响应,不过现状是国内花卉企业对新品种保护相当重视,但国家保护不够是实情。如昆明杨月季公司、广东大汉园景公司等都申请了新品种保护,但企业除了每年支付一定的保护费之外,又得到了怎样的保护呢?更多的可能还是企业实行自我保护。
指导生产增加消费
虽然我国花卉生产面积、产量几乎居世界之首,但人均消费量却相当低,导致低价竞争,产生恶性循环。上海一位从事花卉生产30年之久的花农抱怨说,以前40多元一扎的非洲菊,现在才8元。而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又大肆宣传花卉业的高效益,使生产面积无限扩张,利润薄之又薄。想放弃,但又能种什么呢?谁来指导农民呢?
确实,不通畅的花卉物流阻止了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消费,有内销和外销,内销又有集团消费和个人消费。虽然,近年来不断上升的GDP带动了花卉集团消费,但个人消费量却升幅不大。引导消费,更多的是引导个人消费。目前通过花展、插花表演、养花竞赛等确实带动了一定的消费,但花文化的内涵及其推广与国外还有不小差距。
相对于国外生产成本,国内有很大的投资价值,以至于国外花商频繁来华,特别是日本。最近,日本冲绳县花卉园艺农业协同组合来华,就用10天时间考察了上海、北京、昆明、青岛、大连、沈阳六城市。作为年产1.8亿支菊花的专业合作社,他们对我国的菊花生产十分惊讶:菊花产量虽多,整体质量却无法与日本相比。特别是一些花卉企业,政府扶持力度虽大,但对生产计划缺乏长远的规划,喜欢一窝蜂,缺少团结精神。日本花商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一旦中国花商团结一致对外的话,对日本是很大的威胁。
专业合作社待加强
目前,我国花卉业者中农民比例很大,缺少技术指导、销售渠道和具体规划,导致花卉质量整体提升不快。借鉴国外花卉专业合作社的经验,不失为一条妙计。例如日本冲绳花卉园艺农业协同组合,它以生产菊花切花为主,加入的农户每年要上缴年销售额的1%基本资金和6%运作基金,其中基本资金作为合作社生存金不断滚大,运作资金用于开展日常工作。合作社每年根据市场行情,不定期召开成员会议,确定一年的种植品种、数量等,之后向政府寻求贷款,并承担农户的担保,提供种苗、园艺资材、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农户只负责生产,成员间非常团结。
现在,我国花卉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6月成立的上海胡桥扶郎花合作社由大地种苗公司总经理袁文辉牵头,主要提供信息、种苗、栽种技术、组织销售等服务。目前会员已有58人,都以种植非洲菊为主,暂不收费。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花卉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大公司为核心来带动农户;另一种是家庭亲戚制,带有很强的血缘关系。综观这两种方式,相同的是分散种植,统一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销售等。但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一旦出现滞销,大户肯定以自己利益为先,出售自己的产品;而家庭制会缺少整体的把握性,包括市场信息、技术、产品发展等。
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是国家重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虽然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包括提供开办费、信贷支持、保险服务等在内的支持举措,但其良性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身。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相对成熟的花卉专业合作社,为我国的花卉业发展添砖加瓦。
--来源:【中国花卉报】